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

Community Coalitions to Restructure Schools 讀後心得

策略聯盟起源於企業組織之間為了突破困境、維持或是提升競爭優勢而建立的短期或長期的合作關係,最終目的在於尋求彼此間的互補關係,使企業比較缺乏的部份,可以透過各聯盟間合作的方式加以強化(吳清山、林天祐,2001)。

將策略聯盟的概念運用於教育上的目標,即為教育機構在一緊密的合作體系中,透過參與聯盟之機構共享教學、研究與行政資源,聯盟對象彼此互相學習、相輔相成,並運用結盟夥伴的優勢與特色,達成提升彼此發展的競爭力,並共同塑造教育永續發展之願景。

近年來,教育市場自由化、國際化、全球化已是大勢所趨,政府加入WTO後,大陸與國外知名教育學府將陸續登台,處於國內、外教育多元開放、自由競爭的洪流中,台灣的學校機構更有採行學校策略聯盟之必要。而以學生學習福祇為最大考量下,透過學校內、外部資源的衡量與互補性,學校與社區、地方特色的聯結,學校與學校間的共同合作關係,將可促使學校組織的改革與創新,除讓學校走出去,也能讓豐富多元的資源得以為學校注入新泉源,藉以達成學校永續經營與發展的目標。

未來,教育機構與教育機構間,以及與非教育機構間伙伴關係的建立,應仍有相當大的探討與發展空間,而如何讓已建立的策略聯盟機制不淪於形式,且能不斷革新,則有賴教育機構與聯盟伙伴用心思量與經營。

文章連結: 13-2.Community Coalitions to Restructure Schools.

參考文獻:
吳清山、林天佑(2001)。教育名詞:策略聯盟。教育資料與研究41,67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