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教育測驗與評量的領域中,近年開始強調真實評量、檔案評量等多元評量方法,欲顛覆傳統教室情境中,教師常以學生的知識測驗得分代表學生學習之成果,而導致教學過度重視實作表現方面的知識能力,卻忽略強調實作技能的重要性。
而將此回歸教育本位的評量方式運用在整個學校系統中,便可見建立資料庫之所需,因教育行政決策是一專業性的工作,其須建立於行政專業、系統思考及理性對話的機制上,且教育工作者更需藉選擇與篩檢有用資訊為基礎,才能有效發揮其行政決策效能。
一如檔案評量的實施方法,建立資料庫並非只漫無目的的收集一堆數據而已,其應更具意義地收集權衡校內、外環境的資訊、可確實掌握學生邁向重要課程目標之成長與發展的訊息,以及教師教學、學校整體課程規畫、人事運作等資訊,更重要的是,需納入學校會議、評鑑等的反省性證據,以利資料分析與評估,亦可用以診斷問題及尋求解決之道。此外,應鼓勵學校教師從事行動研究,以教學場域為研究對象,找出適用於其情境的有效教學方法,並將研究結果一倂納入資料庫中,以供學校增進其資料使用之效能,及改善整體發展中之缺失。
縱觀國內教育行政決策,其多數缺乏研究的基礎,且未能做好事前規劃與評估工作。因此,建立資料庫並時時更新資訊應可成為作出合理、可行及有價值政策之良好根基,以不斷精進學校改進策略,提升學校競爭力,並確實達成幫助和增進學生學習之最終目的。
文章連結:
9-2.Data-Driven School Improvement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